三年前,曾因纪念外公而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过金坛时见了舅姥爷,今日则专程往金坛参观母亲、舅舅他们儿时所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到金坛后首先来到华罗庚中学。这所学校顾名思义是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著名学校。犹记儿时常常听母亲提起,今日终于见着了。
华罗庚(1910 年 11 月 12 日-1985 年 6 月 12 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1924 年华罗庚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31 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 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46 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教授;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 年春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之后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1 年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同年被任命为即将成立的数学研究所所长;1954 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55 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 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 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85 年 6 月 12 日下午访问日本东京大学演讲《数学的理论、应用与普及》时忽发心肌梗塞,不治身故。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 88 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 “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 等。
家里除了母亲外,舅舅、阿姨、姨夫等数人都曾在这里读书……相隔几十年,他们的热情相当高涨,纷纷在校门前留影。
华罗庚中学原名 “金壇县中学”,题字为郭沫若所写。解释一下 “金壇” 的由来:晋时为延陵县(今常州)金山乡,隋开皇十五年(595 年)置金山府,大业末年(617 年)乡人自立金山县,唐武德八年(625 年)并入延陵县,唐垂拱四年(688 年)复置金山县。因东阳郡(今金华)有金山县,而县界句曲山(即茅山)有 “金壇之陵”(清《茅山志》载:茅山华阳洞内有 “金壇百丈” 字,秦时曾名 “句金之壇”),遂更名金壇县,属江南东道润州(今镇江)。又因简化字,故有金坛之名。
韩大受,字可吾,1889 年出身于江苏金坛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父亲是一个前清廪生。8 岁时,韩大受被送入私塾读书。11 岁时,塾师曾命他做对联,并给他一个上联:“择到良辰方试笔。” 韩大受当即对曰:“请从即日便论文。” 可见聪明敏捷。14 岁时,韩大受到上海,就读于 “健行公学”,不久因家里经济困难而辍学。由于阅读了《革命军》、《黄帝魂》等书籍,深受影响,曾以 “汉魂” 为笔名,撰写反清文章,发表在日本东经出版的章炳麟主编的《复报》上。15 岁时,韩大受去南京 “两江优级师范” 读书,专攻农博科,老师多为日本人。辛亥革命爆发时,正值韩大受毕业。他纠合里中同人,谋在金坛独立,并被推为宣布独立脱离清廷的大会主席。
辛亥革命后,大家竞相办学。韩大受任金坛县民政署教育科长兼县视学。得来的钱,用做办一个女子学校,直到 1916 年改归县办为止。随后,韩大受去无锡 “竟志女中”、江苏省 “代用女中”、“第三师范学校” 任教员,这期间著有《训诂学概要》,由无锡 “锡成印刷公司” 出版。26 岁时,韩大受与冯氏女子结婚,不幸两年后即新婚丧偶,以后一直过着独居的生活。1921 年,韩大受任金坛县立第一高小校长,并按新学制筹办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简称 “金坛初中”。1922 年,县中完全独立,韩大受任校长。华罗庚恰为第一届学生。1925 年,韩大受调任金坛县教育局长,并着手编著《列宁年谱》等书。1927 年北伐军达到金坛,韩大受积极拥护孙中山的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政策,并与当时左倾的总工会有很多联系。华罗庚亦于此时加入,想来是受了韩大受的影响。待 “四·一二” 清党事件发生,韩大受辞去教育局长职务去上海,就任 “群治大学” 教授,受到李初黎、潘梓年,潘汉年、田汉等同事的影响甚深。1930 年,韩大受完成《经学通论》、《史学通论》与《师范教学》三本著作。同年夏,承地方邀请,重返金坛任县中校长。
抗战爆发,县中校舍被后方医院借用,韩大受将学校迁至城西郊上课,并将学生分为募捐、慰劳、宣传、歌咏、看护等五个组,为抗日工作。上海沦陷后,才将学校的课业停下,凡愿去后方者发给借读证书,韩大受则移居上海租界,任上海 “私立致用大学” 国文教授。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韩大受本拟奔赴大后方重庆,因资用缺乏,乃折回安徽屯溪,就职于 “江苏省立临时中学”。1944 年,就任与教育部特设 “苏浙皖大学先修班” 教导主任,并在由沪迁屯溪的 “上海法学院” 兼课,直至抗战胜利。
1946 年初,韩大受回上海,仍在上海法学院任教授并兼训导主任。内战全面爆发后,韩大受辞去训导主任职。他很同情学生的抗暴会以及 “反内战”、“反饥饿” 运动,并首先捐款、慰劳和援助被捕学生,从而遭到被解职的不幸。
1949 年,韩大受在金坛,由李广、李钊介绍,任南京市 “生产教养院第三农场” 副场长,以后一直在南京供职。1962 年,韩大受不慎被自行车撞倒跌伤,大腿骨折,伤愈后行动颇不便。1964 年,韩大受退休。退休后,仍钻研医学,为群众切脉治病。1971 年,韩大受患中风,经医治无效而去世。
段玉裁(1735-1815 年),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是龚自珍(清末著名思想家、《己亥杂诗》作者)的外公。乾隆时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
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一旁,有丹金溧漕河。丹金溧漕河是一条古河,横跨镇江市丹阳县和常州市金坛区,又名珥渎河,俗称七里河。北起京杭大运河,南迄里庄荆城村,长 18.4 公里。河道古代在珥陵、横塘两处有坝,蓄水灌溉高田。北宋淳化三年(992 年)疏浚。南宋端平年间(1235 年左右)开坝置闸,之后多次拓浚。明成化六年(1470 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三十年(1765 年)、光绪十八年(1892 年)曾相继疏浚。民国四年(1915 年)、二十一年(1932 年)、二十四年(1935 年)、三十五年(1946 年)先后疏浚。1954 年 2 月,丹阳县组织 1.3 万劳力,疏浚七里桥至横塘河段。1958 年冬,镇江专区组织丹阳、金坛两县拓浚七里桥至金坛县城河段。1959 年 10 月,继续施工,由丹阳、金坛两县平均负担,11 月丹阳县组织横塘、珥陵、蒋墅、导墅、皇塘等 5 个公社,1 万余劳力,疏浚七里桥至左墓桥河段,1960 年 4 月竣工。1969 年冬,丹阳、金坛两县再度联合重浚七里桥至金坛县城河段,并对里庄荆城巷一段进行裁弯取直,并配建丹金河闸,于 1970 年 1 月竣工。
我忽然想到一件往事,当年塘马之战退却到长荡湖边的十六旅部队官兵,幸得丹金溧漕河庇佑,才得以半夜偷渡,安全脱险,死里逃生。
沿着漕河北岸沿河西路向西南走去,有太平天国戴王府遗址。两年前在苏州参观过太平天国忠王府、十年前在南京参观过太平天国天王府,这位戴王倒是没听说过。调查了一下戴王的来历,有如下资料:
黄呈忠(1826-?),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隶李世贤部美好时间,屡立战功。咸丰十年(1860 年)封宝天义,授殿左军主将。次年 4 月,随李世贤攻占江西景德镇,后又与范汝增等入浙江。12 月,取宁波。同治元年(1862 年)春,以功封戴王。4 月与范汝增严词拒绝外国侵略者提出拆除城外炮台和城上大炮的要挟,坚决反对列强在城外擅划租界,寻又回绝列强关于退出宁波的无理要求,5 月 10 日奋勇抵抗英、法侵略军和清兵,旋退余姚、上虞,夺回慈溪。9 月,击伤常胜军统领副将华尔,复走余姚。1863 年退往义乌等地。1864 年复随李世贤走德清、昌化,进同安徽,折回浙江。5 月转攻江西抚州、建昌(今南城县)不克,进占宜黄、崇仁。天京(今南京市)陷落后,战败南走,复经粤入闽,取漳州。1866 年 2 月,率部占漳浦。5 月漳浦失守,后不详。
小巷名徐家弄,曾是徐家所在,也就是外婆家曾经的地儿。外婆徐家曾是金坛望族,有大宅院,如今徐家弄已是破败不堪,夹杂在金坛区中医院与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中苟延残喘。
舅舅随意问路,竟问到了外婆儿时的发小家,还居住于此!一位 97 岁的老太太走出门来,与我们攀谈,让人又惊又喜。
徐家弄再往内,还有几户人家。趁着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为它们多留一些影,怕是再过几年,就不复存在了!
从静悄悄的民居内走出来,路口竖着王维克故居的文保碑。现在的故居在中医院的后面儿,据说九十年代被拆掉了大半。这 1986 年竖立的文保碑,老旧无奈的站在街口,毫无办法。王维克(1900-1952 年),翻译家,居里夫人的学生,华罗庚的老师,曾在金坛县中任教,发现了华罗庚的才华,并在华罗庚贫病交加时给与救济与鼓励。
继续往前走,走过金坛商业大厦。同是商业大厦,无锡的商业大厦是多么的风光,而此地的商业大厦又是多么的落寞。
商业大厦对面,是金坛最有名的老字号酒店 “开一天”。不熟悉的外乡客,可能会读成 “天一阁” 哦!之所以叫 “开一天”,不是 “开满一天”,而是 “开一天算一天”,谁知一开就是七十六年……
最让我欣赏的是鲜肉小笼包,不似无锡小笼包那般甜,是咸鲜风格,应源自淮扬菜。恨不能多吃一个,只是桌子一转,一笼便不见鸟……常州大哥二哥齐声说不好吃,无锡小笼包才正宗,争辩三轮无果,想必我可能是个假的无锡人吧!
开一天酒家与金坛商业大厦所在的西门大街,曾是金坛最繁华的花街。话说以前无锡的老西门也是非常繁华,父母辈印象深刻之处在西门,绝非偶然。
花街两旁,曾经的繁华不再,一些糕点、女服店,也是艰难的生存。我还在花街靠近南新桥处看到了金坛照相馆,金字招牌还是名人题字,店内阴暗但柯达胶片的招牌仍旧鲜艳,只是来者寥寥。
往东南走,过了金沙广场五岔路口,到金坛新天地购物广场南边三岔路折向东南,这一段 V 形路都是县府路。县府路东北,是曾经的明清县衙和人民政府所在地。六十年前,外公曾在此担任领导职务。
往西南走就是城门顶上。这砖确实是新砖,应该是仿古建筑,不过咨询母亲后得知,儿时便有此门……那么这朝阳门,便是真的城门了!而刚才小山步道,便是城墙遗迹了!
雅约园西有察院碑亭。碑亭内有观风题名记碑、重建察院记碑,原分别立于东察院门首之西亭、东亭内。碑文为清右都御史、邑人于湛撰,吏部都给事中、丹徒钱亮书。1982 年分析仪器厂在基建中发现。1986 年 1 月 1 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很可惜因为杂人太多,石碑被损毁,还有油漆乱写,因此如今用厚重的玻璃保护了起来,看不分明,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苦了我等文化人。
从这里可以正儿八经穿过护城河上的石桥,通过朝阳门桥洞走入公园内。据母亲说,儿时还常常在河里游泳!至此终于明白了金坛县城的布局!
雕像后是石桌凳,估计全城的老人都涌过来打牌下棋。不知是否 “小来来”,但转念一想,允许老人来两把可能也无伤大局?没人管罢。
家人都走累了,派其实也不年轻的小伙们走回华罗庚中学取车。没看地图全凭来时印象,自以为牛掰,结果绕了个很大的⊂形,700 多米的路走了 1.5 公里,走得人都傻了。拿到车听四弟说有近路,谁知点错了门,开过了头,沿着公园南门绕了个⊃形,想来真是太蠢了。
下一站往顾龙山。由于母亲记错了名字,百度语音搜 “古龙山” 好几次都出现了错误,一度以为我口齿不清呢!
顾龙山又名乌龙山,在金坛城南,漕河之滨,山形如拳隆起,海拔 21.2 米,周长近 1 公里,面积约 10 公顷。山之东有宝塔寺及龙山塔,山之南有吕祖庙,山之西有圆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是全县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乌龙叠翠”。南宋咸淳七年(1271 年),县内茅山书院徙建于顾龙山新兴寺之右,一时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所在地。
我揣测舅舅之所以建议来这里,是因为儿时常来之故。也很正常,待我年长之时,想必最想去的是我儿时常去的青山寺。
上文说,“我揣测舅舅之所以建议来这里,是因为儿时常来之故。” 到了这,忽然就明白为什么舅舅执意要来了,因为烈士陵园里埋葬着外公最亲爱的战友薛斌,外公肯定曾常带着儿女来这里吊唁,也给幼时的舅舅留下了模糊的印象。
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面整齐排列着在各个不同时期牺牲的 29 位烈士的陵墓,其中有县团职以上的余慎、薛斌、强博、傅华琛以及英雄教师殷雪梅等烈士。
薛斌,原名炳孝,化名钟睦孝,出生于东城街道三村村(原城东乡荆巷村)一户贫农家庭。在父亲薛绍逢(金坛早期员)的教育影响下,1927 年初即投身于工农群众革命运动。1928 年 2 月加入中国,同年考入丹阳县立师范读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33 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判刑 5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金坛东北地区组织地方抗日武装。1938 年 1 月,金坛抗日自卫团成立后任团长。1939 年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回来后任连长、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抗敌总会独立营营长。1941 年任金丹武办事处副主任。1942 年 3 月任金坛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兼军事科长,1943 年 8 月后任代县长、县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共茅山工委委员、新四军茅山留守处主任,带领武工队开展游击战争,摧毁敌特情报机关,袭击军用运输船只,前后战斗 30 余次,歼灭大批敌人。调集万余兵力对其清剿。1946 年 12 月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到上海隐蔽医疗。1948 年 4 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48 年 11 月 26 日深夜,在常州关河路看守所内被敌人秘密杀害。
最后走了一圈才看到了圆通禅寺新修的山门。哦对了,山头有三个庙,分别是圆通禅寺、宝塔禅寺和吕祖庙。
再往山顶,有平地,树木参天,园内小亭,内竖石碑,是今之僧人所刻,介绍乌龙山(顾龙山)龙王庙的传说。
往东,有一建筑,前竖 2004 年金坛市文保碑,上书 “御碑亭” 三字。御是指朱元璋,元至正十六年(1356 年)朱元璋驻跸顾龙山,夜宿禅房,即兴填词曰:
朱当了皇帝后拍马之人多了起来。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乡人敕石造亭置护。传至今日,碑已残缺,碑文漫漶,后人通过翻阅顾炎武和学生潘耒的《顾亭林诗文集》中 “御题词” 即《金坛县南五里顾龙山上有高皇帝御题词一阙》才得知内容。
回家后稍稍调研一番,宝塔禅寺初名 “汉寿亭侯祠”,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重修,坐西朝东,寺房三进,依山而筑,寺后有石阶进入龙山塔。龙山塔建于元代,重修于康熙四十年,砖木结构,楼阁式,7 层,高 40 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形如尖锥。后损毁严重。1987 年金坛籍香港妙音精舍住持、灵山精舍永远董事长应成法师捐资 50 万港币重修。
2016 年刚到常州时候,睡前看地图玩儿,就发现了金坛有华罗庚中学和华罗庚公园。虽然我的数学非常渣渣,但是家父数学还是很厉害的,曾经和华罗庚短暂共事,当时就想着有时间应该去一趟,结果后来一忙就忘记了,今日看到这篇博文,又让我想起要去一趟华罗庚中学和华罗庚公园的事儿了。
四年前,参加金坛茅山山地马拉松的时候,在金坛小住一晚,只在朋友家吃了几样当地特色菜,文中的提及的内容一个都未曾到访,日后有机会还想去看看,毕竟也是江苏有南北特色的地方。
多么熟悉的校园,在那儿待了 6 年,华罗庚老人家的雕像常常经过,其实校门原来没那么阔气,很小的一个门脸,每天同学们进出多是自行车,操场是真的太有回忆了,体育课运动会课间操等等都是在那里,跟同学们的爱恨情仇啊!
其实我小时候住的那条街距离丹金漕河不远,就是南新桥,华罗庚他们家在街头,和我外公家在同一条街,相聚也就 50 米吧,他们也在同一个私塾一起读过书,但外公家里条件不行,上了几年就回家帮忙干活挣钱了。
华罗庚公园的那个小山,有一次跟同学们去玩,被经过路人在山坡上轻撞了一下,直接从山上滚下来,还连带了旁边一个小姑娘,我们两个一起滚了下去……
顾龙山的名字,我也是出去念书才知道真正普通话的读法,“古龙山” 是金坛地区江淮方言和吴越方言的谐音,那边附近有个烈士陵园,每到清明节,学校组织大家步行去扫墓,然后在那里野餐,是大家期待的春游活动之一。
那些小弄堂真的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割舍的情结了,小时候那些在我看来很高很高的院墙,现在看看其实也没那么高,而且很多都变了样子,但其实走在中间还是能些微回忆起当年和小伙伴们放学之后嬉戏其间的快乐的。感恩美好时代演讲稿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