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间素有 “万古灵迹”、“欲界仙都” 之美誉。面积约 5000 平方米,游程 800 米。有上、中、下、水四洞,分三层,层层相通。进口处为中洞,大厅为 “狮象大场”。上洞名云洞,如螺壳,终日云雾弥漫,故名 “云雾大场”。洞中气温常年保持在 23 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环壁石钟乳,滴出涓涓细流,汇集成池潭,有 “娲皇池” 和 “盘古池” 等。下洞狭长,有飞瀑流水,故名 “瀑布洞”。沿石级经 “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可领略到先闻细涛潺潺声,渐若风雷隐作声,继则金鼓齐鸣声,终如万马奔腾。水洞,又名龙洞,也是后洞。它是一条山腹暗河,长 120 米,最宽处 6 米,最深入 4.5 米,水面距顶 2 米左右。人们从 “壑心” 乘船,行经 “水关”、“地鳌门”、“三湾”,船在水洞行,处处挂彩灯,宛若龙宫游。水洞尽处,顿觉 “豁然开朗”,弃舟登岸,沿绿荫小溪行,如入桃花源中。善卷洞西南,有碧鲜庵,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祝英台琴剑之家,并有英台阁。
善卷洞的开发记载,始见于公元 3 世纪中叶。三国时期善卷洞为 “石室”,梁代又称 “九斗洞”。南北朝齐建元年间,有人依洞建庙称 “善卷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 年),为避讳,改 “卷” 为 “权”。到唐代时,寺产及寺前土地被扬州海陵(今泰州)钟离简所得美好时间,且作为私人墓地。唐大司空李蠙未第时曾在善权寺读书,对这块灵异宝地落入他人之手愤慨不平。唐咸通八年(867 年),司空李蠙上奏皇帝后,自出俸钱重修寺庙,并整理善卷洞。李蠙当时详细记载了善卷洞的景观:“石室通明处,可坐五百余人。稍暗处,执炬以入,不知其深浅。其中,石有鸟兽之形及盐堆、米堆怪异之状极多。洞门直下便临大水洞,潺湲宛转,湍濑实繁于山腹内,漫流入小水洞。小水洞也是一石室,室内水泉无底,大旱不竭。” 明朝都穆《善权记》称:“宜兴山水甲于东南,而善卷洞及大小洞尤号胜绝”。近代,兵祸天灾,善卷寺被毁,善卷洞也几乎於塞不通。
民国 10 年,乡绅储南强筹资整修善卷洞。民国 14 至 23 年,凿通中洞与下洞的通道。民国 19 年开始整修水洞。民国 23 年 11 月,善卷洞与张公洞同时举行了游览通车典礼,正式对游客开放,洞内掌汽灯为游人照明。
解放后,储南强把洞交给县人民政府管理。几十年来,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修善卷洞。至今,善卷洞以其便捷的交通、融古代文化和现代化设施于一体展现在中外宾客面前。
周末游第二天,因觉得善卷洞景区规模较大,故从酒店 check out 后,直奔而去。过阳灵隧道,开上双湖路右拐进入红岭路。
过了这段有回忆的路,到丁张公路朝东北转向,至十字路口转向西北,开上善卷东路。翻过山头,下坡路两边青松林立,正前方玉山巉岩高耸。忽然感觉来到了约塞米蒂?
过螺湖往山上走,绿荫葱葱。山上有野人谷,是个表演区,不过天这么热,游客这么少,应该关闭了吧!
过野人谷,就下山了。发现其实没必要上山,完全可以顺着螺湖东侧山脚的小路向前,就能到善卷洞了。
洞前有史前植物奇观银缕梅,亚热带落叶阔叶乔木,一级珍惜保护植物,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这棵树树龄 165 年,于 1988 年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邓懋彬等科学家首次在善卷洞风景区内发现,并于 1991 年春首次观察到开花。
1935 年 9 月,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在江苏宜兴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植物标本,它满树枝果,似金缕梅,但又不同,采集标本后,准备进行鉴定,旋因抗日、解放战争爆发,研究工作中断,这份珍贵的标本尘封在实验室里。
1954 年,原中山植物研究所单人骅教授清理标本时,认为这个树种是金缕梅科种群中的一员,与日本的金缕梅相似,但又不能确认,继而指出,这份标本关系重大。
1960 年,这份标本被误定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小叶金缕梅,使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陷入误区。1987 年国家在编纂珍稀濒危植物 “红皮书” 时,科技人员再次前往宜兴,终于在同类型的石灰岩山地中找到了实物标本。在随后的物候观察中,竟意外地发现,该树种的花器没有花瓣,它不是金缕梅,是金缕梅科中无花瓣类型树种,形态特征与北美的金缕梅科弗吉特族植物相一致,但又与该族各属植物有所差异,是一个新属新种。1992 年经植物学家朱德教授定名为:金缕梅科弗吉特族银缕梅属的银缕梅。
“狮象大场” 是一个面积达 1000 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位于中洞前部。岩壁上题字由丹阳书法家吕凤子题写。
再向前,有 “娲皇池”,是上洞较大的池塘之一。据说这里本来有洞通往外界,但大雨常将洞外泥沙冲入池中,泥泞不堪,修建者就把此处堵上了。观察了半天,没找见修补之处。
之所以称为螺岩,除了山体像凸起的螺壳外,更在于上洞顶部也形似螺壳。后人在顶部开凿了一条步道,可供环绕上洞参观。
由于常年灯光照射,岩壁已经长出了绿草。最初一棵的种子,极有可能是游客脚下的泥土带来的,生命不可谓不神奇。
参观完上洞,向下洞走去。这里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去路,造成一个 “云口”,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使得上洞与中洞存在温差。
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通道称为 “盘梯”,人工开凿而成,全长 105 级。盘梯非常深,比昨天去的张公洞洞中洞深得多。
下洞顶像有一个封住的洞,也像螺蛳壳,名 “华盖顶”。“洞府” 二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1936 年所题。
左侧,白光透过流水打在岩壁上,缓缓流动,像是千佛,名 “九叠池”。右侧,绿光打在岩壁上,犹如 “通天石松”。
水洞极为昏暗狭窄,撑船的小伙子手中无桨,全靠双手在岩洞上推拉、转向。小船在钟乳石间穿梭,乘客不止一次要撞头,非常惊险。
碧鲜庵石碑,无落款,相传为唐代太守、凤翔节度使、大司空李蠙所书。1930 年储南强在开挖善卷洞后洞的涧河时出土,并建造四方亭加以保护。1996 年 11 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宋代咸淳年间的《毗陵志》“卷二十七·古迹·祝陵” 中记载:“祝陵在善权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 ‘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其说类诞。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这里所说的《寺记》即《善卷寺记》,也就是说,南齐所建的善卷寺里,有一篇《善卷寺记》,其中记述了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建寺的史实。
因购买了套票,可坐缆车上山。缆车速度挺快,上车时躲闪不及撞到自己,有关部门不知能否改善一下。
有一拜斗坛,说的是梁武帝时到蒋山(善卷洞东南 5 千米)求雨,山神托梦说九峰山(即龙池山)张水神(张渤)能致雨。梁武帝便遣使在九峰山头立坛求雨,果有灵应。
本以为不过如此,瞥见林中有一小道通往一亭,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走去一看,不得了,可是国山碑亭!
国山碑亭立于清乾隆年间(1736 年-1795 年)。当时善卷后洞石崖坍塌,苏州知府唐仲冕用两年时间进行了清理,并修建碑亭。
国山碑,立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 年)。当年宜兴地震,商墨山出现十丈长的石室,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封山为国山,遣司徒董朝至此地举行封禅大典,并刻石以志,即国山碑。它是中国现存不多的皇帝封禅碑之一,也是三国时期吴国留存至今的佼佼者。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1 年 7 月 16 日公布。
国山碑呈椭圆形,上端锐,形似囤,又称 “囤碑”。高 2.35 米,字篆书,由立信中郎将苏建书写,反映了篆体向隶书发展的变化过程。碑文共 43 行,每行 25 字,内容主要有三:1、“湖泽闿(kǎi)通”,即临平湖(今浙江余杭)自汉末淤塞后忽然开通;2、“石室印封启九州吉”,指鄱阳郡历阳山(今安徽和县)石上纹理显现吉言;3、“石室山石阙”,指阳羡离墨山开裂十余丈的石室。除此外还罗列了百种祥瑞之物。国山碑是目前发现最早记录江南地区地震现象的实物记载。
……□之□□□子兹,格亐上下,光被八幽。蠉飞蝡动,无不归仁。是故□□□□□□□□□□□□□□路□□□□□□□上尊□□□□□□□□□□□□□□□□□□□□靡不遑假,民用不犯。于是□□□□□□□丞相沇□□□□□□□□□率礼备仪,尊敬□□□□□□□□□□□大□□□□□□□宫□……所临□,徘徊于此。遂基大宫,玉烛□□,□泽□清。万民子来,不曰□□,□□□□,延颈跂足,率土来庭,柔服百神。经纬庶务,日昃不暇。□观六经,旁贯百家。思该道根,数世陵迟。大繇未光,闿立东观。□纪实言,建设坟典。采询微间,穷神极化,无幽不阐。举逸远佞,宽罪宥刑。守道尚功,嘉善矜弱,哀贱愍凶,□□朽枯。上天感应,□□□□,□践阼初升。特发神梦,膺受籙图玉玺,啔自神匮。神人指授金册青玉符者四。日月抱戴,老人星见者弌十有弌。五帝瑞气,黄旗紫盖,覆拥宫阙,显著斗牛者弌十有九。麟凤龟龙,衔图负书卅有九。青猊白虎,丹鸾彩凤廿有二。白鹿、白羚、白麢、白兔卅有二。白雉、白乌、白鹊、白鸠弌十有九。赤乌、赤雀廿有四。白雀、白燕廿有桼。神鱼吐书,白鲤腾舡者二。灵絮、神蚕,弥被原野者三。嘉禾秀颖,甘露凝液六十有五。殊干连理六百八十有三。明月火珠、璧流璃卅有六。大贝、余蚔、余泉桼十有五。大宝神壁、水青㲄璧卅有八。王燕、王羊、王鸠者三。宝鼎、神钟、神甕、夔柷、神鬻卅有六。石室山石闿,石印封启,九州吉发。显天谶彰,石镜光者弌十有弌。神□颂歌,庙灵□示者三。畿民惟纪,湖泽闿通,应谶合谣者五。神翁、神僮、灵母、灵女,告征表祥者卅有桼。灵梦启谶,神人授书,著验□□者十。秘记谶文,王版纪悳者三。王几、王印,文采明发者八。王□、王琯、王瑻、王玦、玉钩、王称,殊辉异色者卅有三。王尊、王碗、王盘、王罂,清絜光朖者九。孔子、河伯、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