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明秀栖霞山

admin · 2023-01-01 05:04

金陵明秀栖霞山

  美好时间数周前曾往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的苏州天平山。随后两周,冷雨不断,步入冬季。周六预报雨止,决意往栖霞山。

  清晨忽有阳光一束,之后阴云密布,冷风飒飒,实非赏枫好日。开弓没有回头箭,二小时车至仙林,栖霞公园正在整修,游客依旧如鲫,兜兜转转才找到西门停车之位。

  栖霞寺山门牌匾 “摄山栖霞寺”,落款 “御笔” 二字可能是寺庙开的玩笑,因为 “栖霞” 古代繁体字是 “棲霞”,简体字 “栖” 还未发明。摄山即栖霞山,据传山上曾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摄之有益,故名 “摄山”。后因南齐时兴建栖霞禅寺,故改成栖霞山。

  有一湖,即明镜湖,乾隆年间兴建。中有湖心亭,九曲桥与岸相连,美称 “彩虹明镜”。亭子后面是一片枫林,但稀稀拉拉几棵,显然没有红透。可是几周前苏州天平山便已枫红了,照理说南京气温更低,枫叶本应更红?挠头不知何故。

  栖霞寺三面环山,为海内名刹、佛教 “三论宗” 的发源地。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 年),僧朗(又称道朗、大朗法师、摄山大师)在此大弘三论教义,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时,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南京)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齐名,并称 “天下四大丛林”。

  寺院前广场两侧有碑刻。西侧碑亭内是乾隆御制的唐代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是中国最早的行书碑之一,地位十分崇高。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撰,唐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书法家王知敬篆额。更难得的是碑材为距今 2.8 亿年的海百合茎和中国孔珊瑚等浅海动物化石,采自栖霞山,所以碑上可以看到上万个化石标本。碑刻全文见此。

  东侧碑亭内是《摄山栖霞寺碑文并铭》,即赫赫有名的 “江总碑”。原碑早于南朝陈朝祯明二年(588 年)就问世了,据说因唐韦应物的诗句中有 “若到栖霞寺,先看江总碑”,故得名。碑文多为四六骈文赋体,但在唐武宗 “会昌灭佛” 运动中毁坏,消失于历史长河。宋康定元年(1040 年)三月,栖霞禅寺主僧契先购石,依照样本书写碑文,于三月十七日竖了一块新碑,并在正文前题名 “圣宋赐紫沙门怀则重书,赐紫沙门有朋撰额” 等内容,碑的结尾处记录 “此碑经唐会昌毁废,后已曾重立,至今其石断缺,文言讹隐。寺主僧契先购石,依本写之。康定元年三月十七日镌立”。宋代 “江总碑” 矗立千年,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同治七年(1868 年)句容人尚北渔在石埠桥道上得片石,仅存六行,凡二十七字。又有一块碑石碎片,有一百多字,由于石块太重,只好作罢。光绪二年(1876 年)尚北渔再到石埠桥访石,得知石块已经被当作废石运到江北修堤。《校碑随笔》记江总残碑,在江苏上元,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 年)年九月,江宁陈氏于千佛崖获之,刻题记于石之空方,行书,引唐韦应物诗句 “若到栖霞寺,先看江总碑”。

  2002 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栖霞山石窟无量殿(三圣殿)前水沟附近考古勘探,意外发掘到一块残碑,经鉴定此碑正是立于陈祯明二年的江总碑,目前该碑藏于南京博物院库房,秘不示人。2014 年,仿照明征君碑字体的江总碑落成,由江阴人吴德源(号云谿)书写,书法家言恭达篆额。

  “毗卢宝殿” 牌匾下,有三块金匾,分别是赵朴初题 “万德庄严” 匾、住持真慈题 “法从斯仰” 匾、俞德明题 “会真如处” 匾。

  宝殿内,有大佛和菩萨。有一尊石刻阿弥陀佛像,头部为寺内收藏的旧物,疑为梁朝临川靖惠王萧宏所造无量寿佛石像遗物。躯体由今人根据北朝石刻造型用石膏制作后着色仿旧。佛像所在的金箔豪华佛龛,乃紫禁城旧物,1979 年运抵栖霞寺。

  重点来了——栖霞寺最重要的文物千年舍利塔,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塔八角五檐,高 15 米,原为五层方形木塔,始建于南朝齐朝永明元年(483 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01 年)复修,五代南唐(937-975 年)重建为石塔,留存至今。

  舍利塔后、凤翔峰西南麓,有千佛崖石窟。让我这个伪文物爱好者非常惭愧的是,直到今天才来参观。千佛崖初凿于南朝齐朝永明七年(489 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开凿,总共 700 尊。

  三圣殿(无量殿)是栖霞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489 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 12 米。窟内东侧有飞天石雕像,顶部飞天为线条绘制,这两对飞天是目前全国最东部的飞天造像。

  大殿非常雄伟,令人赞叹。如今的三圣殿是明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1600-1606 年)对千佛崖石窟全面修缮时重建的。

  有工作人员,不方便入内拍摄,抵近就此一张。忽然觉得汗颜,8 月去重庆大足,其实家门口就有不逞多让的石窟。

  三圣殿前有一碑亭,内有一通明人所刻的明代栖霞寺有关重修栖霞寺的情况的碑刻,碑正反面分别是《明祝世禄重修栖霞寺碑记》、《明焦蔐栖霞寺修造碑记》。

  民国十三年(1924 年),栖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看到风化严重,便用水泥把部分造像涂缮,并 “施唇以朱,画眼以墨”,由于补工技艺低劣,造成石像受损。文革期间,千佛崖石像被捣毁二百余尊,造成了更惨重的损失。

  下 022 窟,宆窿顶,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坛基上,后接横长方形坛基,衣襞覆坛,呈八字形外展,佛衣领口呈 U 形,内着僧袛支,阶梯形衣纹,平直刀法并融有圆雕手法,高髻螺发,手残缺,头后着圆形莲花。

  下 024 窟,为三壁三龛窟,穹窿形窟顶,三尊主像均结跏趺坐于亚形坛基上,佛衣下垂覆坛,呈八字形外展,佛装领口呈 U 形下垂,内着僧袛支,阶梯型衣纹,平直刀法,头后均塑有圆形莲花,主尊头,手均有残损。

  下 024 窟佛像本体不如旁边两尊力士更活灵活现。可能是因为佛像开凿时间较早,做工一般,且崖壁佛像的石英砂岩较力士后加的滑石更难雕凿。

  千佛崖最内,有个小佛龛,雕琢了一个手握铁槌的石匠,与众不同。相传这是万历年间南京城著名石匠王寿的化身。

  不过几百米,便有纱帽峰,因其形状酷似乌纱帽而得名。乾隆帝游览时认为此名太俗,给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批文中有 “旧名纱帽峰,嫌其近俚,闻摄山名秀如玉而冠,即以易之” 的记载。纱帽峰四周佛龛密布。

  到此,粗略浏览了部分千佛崖石窟造像。由于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故千佛崖石窟有 “江南云岗” 之称。确实给人很大的震撼。我忽然想起 8 年前去杭州时也曾在飞来峰看到石窟造像,可惜当年匆匆忙忙,没有品鉴,更没有细拍。

  下山时望见有路,指向乾隆行宫遗址,便不顾劳累,上山探奇。山路所用巨石,看着有了年月,说不定还是清代遗存。

  遗址没剩下什么,只留一些没有意义的名字。倒是清代陈毅编的《摄山志》里,收有乾隆摄山行宫图,有春雨山房、太古堂美好时间、武夷一曲精庐、话山亭、夕佳楼、白下卷阿、石壁精舍、御花园……

  寝殿后的山崖上,有 “太古” 二字,是乾隆御笔。据嘉庆年《新修江宁府志》载:“石刻 ‘太古’ 二字一幅……以上乾隆四十五年”,即乾隆第五次南巡(1780 年)时所题。

  重新回到山顶,有路指向 130 米外的玲峰池遗址。本着看到就是赚到的想法咬牙上山。路旁有一处石墙,便是乾隆行宫遗址的外墙了。

  有一处乱石堆,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据推测应该是当年修筑行宫时的采石场。石墙上有凹陷,原有乾隆御题玲峰池石碑,现石碑已为博物院收藏。

  闲话一句,栖霞山的路牌很是误导人,经常出现路牌上写着前方xx景点但走到那里一看啥也没有的情况。

  夏天的球鞋坑死人,磨脚得厉害。不上当了,下山而去。路上忽然看见一块石头上雕着 “出入平安”,不知是今人所造,还是古人所刻?

  下到山脚,有一处遗迹,石雕非常精美,全然不像是普通之所。而四周也没有解说牌。网上一查,可能是明代的般若台遗址。

  为告慰今日疲乏的双腿和冰冷的身躯,驱车去附近的仙林万达茂,找了个烧汤的店家祭奠五脏庙,结果每个菜都被放辣子。

  2006-2010 在南京呆了 4 年,那时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去过栖霞山,不知现在交通是否有改善?

文章推荐:

金陵明秀栖霞山

拈花湾禅意小镇

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学计算机简史

管社山庄夏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