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的笔记 照片记录生活的文章“都说‘百日床前无孝子’,她却二十年如一日的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她却始终心怀孝心赡养患病在床的公公两年多,我常跟别人说,荆佩翠就是咱村孝敬老人的榜样……”康从莲书记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经过深入了解,荆佩翠二十多年前,因失足掉进深井里,造成脊部骨髓断裂,成为重度残疾人,此后的她,只能佝偻着90度的腰过日子,但她却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20年,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两年多。正是她,使我认识到,意外虽能摧残一个人的身体,却摧残不了一个人的善良,她用二十多年超乎常人的孝心,使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安享晚年,得以高寿,也感染着每一位村民,成为村民身边的孝德榜样。
是她,让我思考,如何让孝道融入乡村文明建设中,通过宣传这样的典型,让村民知孝、行孝,再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督孝、评孝、带头行孝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每年选定一户孝德奖,借助“奖孝”,形成农村以孝为特色的文明风尚,进而通过孝德“五字经”促进乡村文明。
一要念好一个“知”字,要以榜样让群众知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农村,更应积极倡导孝文化,引导村民将“孝敬”分为孝与敬,孝是基本的赡养保证,而敬则是精神关怀,要通过评述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弘扬孝文化的文明风尚,通过通俗易懂地解读优秀的传统孝文化,重塑新型的孝道观念,让村民加深对孝的理解。
二要念好一个“行”字,要让村民将行孝作为文化自觉。让行孝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样需要加深对“厚养薄葬”这一思想观念的理解。现如今许多作家回忆母亲的话语,通俗感人,最能打动村民的心,弘扬这种现代孝文化,最易提升村民践行孝文化的自觉。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直戳人心的感慨:“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再比如周国平的《父亲的死》中,那感人至深的话语:“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三要念好一个“督”字,要让村民积极履行养老义务。村党支部要将孝顺老人纳入村规民约,纳入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条件,对因子女不尽孝而造成老人生活困难的,要主动对接子女进行一定的督促教育,还要帮助留守老人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主动联系养老院,加强对老人的照顾;主动联系志愿服务队伍,优先看望那些生活存在困难,长期无人陪伴的老人,同时强化本村党员的包联机制,形成子女尽孝是本职,党员干部联系帮扶是履职的良好氛围。
四要念好一个“评”字,要让孝老敬老成为一种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一文中说:“对好人好事要敢于表扬,在歪风邪气面前要敢于扶正祛邪”。对于农村来说生活记录,孝顺就是值得表扬和弘扬的好事,不赡养老人甚至殴打老人的事就是歪风邪气。在熟人社会的乡村里,对不孝顺的子女缺少有力的制约机制,村党支部要发挥好保护好老人合法权益的责任,一是要通过评树榜样,形成好的道德风尚。二是要敢于用法律方式,对不孝顺的人加以法制教育。三要把尽孝履行情况作为宅基地审批、集体福利享受、入党及党员评议和村级干部竞选的主要依据。
五要念好一个“奖”字,要让孝老敬老有更强的动力。“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故此,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夫孝,德之本也。”而在中国老百姓的话语体系中也有“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的劝诫语。奖不是为金钱,而是要奖出一种孝文化的文明风尚,奖出一种道德风向、一种道德追求。目前莒县积极推行孝德基金,采取子女给老人100元,政府和社会募集资金补贴20元的方式,引导子女拿出一定的资金孝老敬老,同时可以设立“行善榜样——孝德奖”,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感人的孝德榜样进行表彰、奖励。
通过情感、文化理念的认知,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村风、民风、家风建设中,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文明村风的建设,有利于激发人内心的善心善念,能有效地感化百姓向善向好的持家敬业,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