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晨读晚背:文化常识+易错易混成语+点素材+经典时评

admin · 2023-02-17 01:32

专题|晨读晚背:文化常识+易错易混成语+点素材+经典时评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又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促织》),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辞。“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老朽、老夫、老汉、老拙:老人自谦;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衲:老和尚自称;老臣:老官员自称。

  其他自谦辞。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古代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跟前,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亲”(称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仁,表示尊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年龄大于自己的男性朋友;老总,现在尊称公司、企业等的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附庸风雅】附庸:依附,追随。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和《小雅》,后泛指文学艺术修养。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

  【亦步亦趋】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贬义。不能表示“紧跟潮流”。

  【无独有偶】独:单独,一个。偶:成对,一双。并非只此一个,还有一个可以和它配成一对的。表示两人或两事十分相似(多用于贬义)。

  【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与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人用来写字的竹简。书:书写。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尽。贬义。

  【不知所云】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原指感情激动,语无伦次。现形容语言混乱或空洞,使人听不懂。

  2023年1月1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ilibili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中国奇谭》一经播出,就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仅更新了3集的时候,播放次数已快问鼎1亿,豆瓣评分也达到9.5的高分。

  《中国奇谭》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包括《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采用了电影级别的4K分辨率与声音效果,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1.具体到《中国奇谭》,这部动画短片合集各有风格,想象力丰富,颇有东方美学色彩,在成年人群体中“圈粉”无数。但这不意味着它能够匹配所有人群:讲述“不一样的妖精”,少不了奇幻诡谲的画风和难懂的深刻哲思;而没经历过艰辛工作的小朋友们,也很难理解“小猪妖”的苦恼。但我们讲国产动画“全龄化”,并不仅仅指具有“合家欢”特质的作品,也意味着“分龄化”和“细分化”: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符合他们审美的动画,期盼并鼓励具有创新精神、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作者动画”。《中国奇谭》能够打动多数成年观众,以9.5分登顶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已是难能可贵的胜出了。(人民网)适用话题:

  2.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上美影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呈现出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隽永魅力。B站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上美影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新华财经》)

  3.“这几年国风在年轻人中盛行,以B站平台为起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大量推崇国风国漫的作品,年轻人里传统文化的观众基础是很大的。现在看到《中国奇谭》播出后,就会有很多B站上的自媒体人在做‘二创’,他们会解读片中故事的寓意,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点评这些作品。”张圣晏表示,这种交互式的观看体验,直接助推《中国奇谭》从B站走向了大众视野,也为传统动画产业链条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北京日报》)

  4.网络舆论场的声音多元,最大的赢家显然是艺术生产者。对于艺术生产来说,关注就是价值,而差评也是关注,差评的价值有时更值得珍视。尊重差评者的意见,及时回应差评所反映的问题,这是用最温暖的善意留住他们的举措。以把孩子吓哭了为例,如果制作方及时回应,这部动画片适合于哪个年龄段的人观看,对于不适合观看的群体在播出平台温馨提示,相信会赢得更多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这就需要制作方和播放平台善于反思这部片子的传播策略是否完善,是否存在疏漏之处,并及时调整策略。(《北京青年报》)

  5.“即便是《阿凡达》那样厉害的数字技术,给人带来的震撼感、新奇感也不免会随着时间而消退。”程海明同样认为,“好故事”比“好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满足更为持久。他以《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为例,没有炫技、没有“魔改”,而是在20分钟里认认真真讲述一个小猪妖的成长故事。“它为主角的成长和转变给出了合理的铺垫,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就是对‘好故事’的最基本的要求。”程海明说。(《南方日报》)

  动画剧集《中国奇谭》自播出后就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豆瓣平台上居高不下的评分无疑说明了该作品的受欢迎程度。那么,《中国奇谭》究竟好在哪儿?

  事实上,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并不少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曾在票房与口碑上双丰收,得到不少影迷的赞誉。但总体来看,之后的一系列作品,如《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白蛇2:青蛇劫起》《姜子牙》等,虽拥有绚丽的特效和精致的画面,制作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依然摆脱不了清晰可辨的模仿与借鉴痕迹。尤其是在世界观与主题思想的设置上,原创性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光有传统文化的“皮相”还不够,作品精神内核要有“中国魂”,才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小妖怪的夏天》聚焦“善与恶”,《鹅鹅鹅》关注“虚与实”,《林林》则讲述“人与自然”,这些动画的主题,无不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对生活的深层探索。观众沉浸在《鹅鹅鹅》层层嵌套、变化万千的故事中,不仅能感受到对喜新厌旧的劝谕和深意,更能悟出“世态渔洋已道尽,人生何事不鹅笼”的道理。比起不少动画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闯关打怪式的冒险故事,《中国奇谭》的“骨相”无疑是最中国的。

  本片的叙事风格同样极具中国美学特征。无论是《小妖怪的夏天》中清新、治愈的国画风,还是《鹅鹅鹅》中非常写意化的表达,都会让中国观众生出熟悉与亲切之感。《林林》将3D动画与素描结合的尝试,更是对中国美学的一次多角度诠释。这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中国动画的制作,未必要片面追求技术的高、精、尖,而是应该回归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奇谭》绝不是一部“往回看”的作品。《小妖怪的夏天》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不仅挖掘了“邪不能胜正”的根源,还用幽默、风趣的姿态阐释了当代职场的运行规则与生存诀窍,正如本片导演於水所言:“小猪妖是我们每一个人。”同样,《林林》讲述了人与自然如果不能和谐相处,人类如果秉持非善即恶、非人即妖的狭隘观念,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片尾猎人之子与林林隔河相望的情景,让人记忆深刻、过目难忘。对传统志怪小说中人与妖浪漫故事的升华和改造,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

  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让《中国奇谭》有了不一样的意味——中国动画应该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情怀的,也是先锋的;是坚守的,也是创新的。美猴王、九色鹿、黑猫警长、三个和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为无数中国观众带来许多经典的动画作品和艺术形象,但其与新兴网络平台B站的合作,又充分体现出其“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信念。作为致敬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的作品,《中国奇谭》已经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动画的探索与创新不会有尽头,期待在不久的未来,能有更多作品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提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许多80后、90后,乃至60后、70后,都会会心一笑,想起儿时看过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遥想当年,这些作品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走过了孩提时代,也代表中国动画,在国际舞台上创建了一张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进入21世纪以来,20世纪“美术片”在观众眼中的存在感日益降低,新生代中国动画的风格,一方面明显受到日本、欧美等成熟动画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迎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偏好。然而,《中国奇谭》的出现与成功,却让人意识到:“美术片”的时代虽然已经结束,中国动画过去积攒的审美资源、风格资源,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依然值得在今天被进一步发掘,并以此为起点展开“有传承的创新”。

  已经播出的几集《中国奇谭》,为何能如此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要在原片内容中寻找。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与上世纪“美术片”亲缘最近的一集。不论是源自《西游记》的文化背景、传承清晰的经典美术风格,还是极具辨识度的孙悟空形象,都足以令熟悉中国动画发展史的观众热泪盈眶。然而,《小妖怪的夏天》虽然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却并非对老作品的模仿复刻。其故事线以妖怪洞府暗喻当代职场,年轻上班族一看就懂。以无名小妖而非取经四人组为主角,劝人向善、充满温暖的叙事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第二集《鹅鹅鹅》的水墨画风、默片手法,以及“聊斋味”十足又善于留白、让人回味悠长的开放式剧情;第三集《林林》将国风融入3D动画的大胆尝试,对东北自然风貌的浪漫呈现,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些富有特色的亮点,都传递着主创团队的独到见解,以及支撑他们把这些间接转化为作品的勇气与诚意。从工业水平上看,《中国奇谭》的项目规模决定了它不可能追求顶尖水准。但它胜在创意、胜在真诚、胜在其内里的“中国基因”。

  《中国奇谭》最早打响名号,与《小妖怪的夏天》自带的“情怀”属性密切相关,《鹅鹅鹅》更加独特,但也会让人想起《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老片。不过,从《林林》开始,我们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奇谭》一边背靠传统资源,一边探索全新世界的勇气。通过预告可以发现,从第四集开始,《中国奇谭》甚至会脱离古代背景,来到现代乃至未来。目前,我们并不知道《中国奇谭》的评分能保持多久,尚未播出的几集短片质量几何,但我们不妨对此抱有期待,看看它们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穿越历史的三峡,靠什么蓄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又该如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时光的年轮,铭刻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步履。面对瓜剖豆析的悲惨命运、山河破碎的惨痛经历,无数仁人志士为强国梦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一条悲怆激昂的主线。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在岁月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源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一代人,理应自觉承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汲取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大河没水小河干”,朴素的道理告诉人们,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因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这个意义出发,处于前所未有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中国,尤其离不开这一理想信念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崇尚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

  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新的诉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此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屡屡拨动心弦,诉说着人们真诚向往平等的发展机会;收入差距、身份歧视动辄引发关注,折射出人们满心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司法案件频频成为舆论热点,反映着人们热切期盼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发展起来以后,多元思想不断交流交锋交融,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市场经济本就崇尚身份平等和规则公平,现代社会更以公正和法治为价值核心。如果公平的阳光变得晦暗、正义的空气逐渐稀薄,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茹毛饮血的霍布斯丛林,现代社会可能陷入你争我斗的零和游戏,社会主义本质就难以彰显和体现。相反,当机会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个体的绚丽人生才能绘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价值共识的弘扬,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制度文明的建设。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积弊,才能为公平正义的价值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土壤。

  今日中国,“到此一游”触动的深刻反思,“扶起老人”引发的热烈讨论,无不折射国人对道德良知的珍视、对高尚品格的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从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再大的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系。涓流汇海、积土成山,每个人秉持怎样的道德意愿、践行怎样的理想信念、追求怎样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形塑着一个时代的气质。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才能绘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价值图景。

  回顾历史,“中国奇迹”的书写、“中国故事”的讲述,都离不开万千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操守、激扬蓬勃朝气的普通人。青春报国、托起飞天梦的科技功臣,扎根农村、带领乡亲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精益求精、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的产业工人,殚精竭虑、为服务群众不辞辛劳的基层干部,一诺千金、宁肯散尽家财也决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正是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个人,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脊梁,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基,催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但越是纷繁复杂,越要站得住脚跟,越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价值,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带入更高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24个字的“三个倡导”,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兴起了关于价值观的热烈讨论,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无论是赞扬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表达对崇高价值、淳朴风气的向往,还是关注“扶人”问题、批评“挺黄”言论,深化对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的反思,都说明核心价值观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是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当其时,需要我们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将各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彰显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个人生活的过程与细节,增厚道德土壤,实现社会风气的净化,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以实际行动彰显价值追求,让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风尚,我们就能享受到良好价值观带来的福祉,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传递正能量,还需化解负情绪。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要倡导奉献,放大榜样力量;也要敢于说不,防范破窗效应。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挺身而出敢于“亮剑”。让造假者受到惩罚,让讹诈者付出代价,让是非不分者受到教育,才能澄清模糊认识、捍卫道德底线,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的和平理想,心系人类繁荣的共同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柜子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学习进取,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拼搏进取精神有所淡化积极进取事例

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治理者说:释放拼搏进取的干劲

守正创新积极进取 以学习成效指导实际工作

关于努力前行的名言(关于努力前行的名言警句)

中国交通在线

励志语录_中华网教育频道_教育知识传播平台